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投資的奧義》分散投資 の 三個層次


經濟學上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指的是想獲得愈高的報酬,就得承擔愈高的風險


然而並非只要承擔風險就能提高報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及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式」,進一步說明了必須承擔正確的、有意義的風險(也就是系統風險),才能使報酬提升

於是利用投資組合來消除不必要風險(也就是非系統風險,例如個股的個別風險的作法開始流行於投資界,共同基金也開始成為一般投資人的普遍投資工具。此種作法一般則稱為「分散投資」。


但若真得要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光是投資標的的分散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資產類別的分散。另外,還有投資時機的分散,則能避免投資人因各種心理偏誤造成追高殺低,進一步降低你的投資風險。

分散投資的三個層次如下:

分散投資的第一個層次─資產類別的分散


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資產配置」,將資金分散投資於現金、債券、股票、不動產四大資產類別中。由於各項資產類別的市場價格波動不完全正相關(亦即不會同步漲跌),甚至常有相反的走勢,所以有分散風險的效果。

例如一個投資人將資金分配在股票和債券上,如果股市行情暴跌,此時不論是上漲或小幅下跌的債券,都可以有效減少投資的損失。相對地,將全部資金投資於股票市場的投資人,一旦股票下跌,資產便會一夕之間大幅縮水。

而資產配置的關鍵因素取決於:


()投資時間的長短─和你的年齡及投資目的有關

預期投資的時間愈長,例如以退休、遺產為投資目的者,便可投資較多比例於風險較大、但長期平均報酬較豐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反之,預計投資時間較短,以特定支出項目如買車、結婚、購屋為投資目的者,則需要投資較多比例於平均報酬較低但短期價格風險較小資產類別(如定存、公債)。

()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你的年齡、收入與支出型態、資產與負債多寡有關

一般而言,年紀愈輕、淨收入愈穩定、淨資產越豐厚的人,風險承受能力愈大,較有本錢承擔高風險以獲得高報酬,故可投資較多比例於股票,反之,則須減少高風險資產投資比例。

()個人對風險的態度─和學習與投資經驗、個性與教育養成有關

因為天生個性使然,或受從小到大的教育養成影響,每個人對風險和虧損的嫌惡程度都不同。不過藉由投資理財知識的學習,以及投資經驗與智慧的增加,對風險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妳因為資產價格的波動影響,而連覺都睡不好,那最好減少持股到你能安睡為止,因為過度的焦慮與損失趨避,會使你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使你蒙受更大損失


分散投資的第二個層次─投資標的的分散


在每個資產類別中都有不同的投資標的,以股票市場而言就是指成千上萬的個股。

每間上市公司受到經營管理、政治因素、產業環境…等不同的影響,有其各自的風險,因此每支個股的漲跌不完全正相關。所以同時持有不同個股時,便可互相抵消部分風險(價格波動)

要注意的是,透過持有不同個股來分散風險時,個股間的相關性越低越好。如果投資組合中都是同一類股,或購買持有同一類股的基金,那麼就算持有的個股數量再多,也沒有分散的效果。

我們在課堂上或部落格文章中常提及的指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便是幫助你在投資標的上分散風險的良好工具,其中以追蹤大盤指數(如美國威夏爾5000指數、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追蹤與大盤連動性高的指數(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台灣卓越50指數)分散風險效果較佳。

另外,若把自己當作一項資源,你已經投資非常多的比例在你所任職的公司了。所以千萬不要再持有自家公司的股票,已有太多例子證明這會使你承擔極大風險,你可能同時失去工作收入以及投資部位。



分散投資的第三個層次─投資時機的分散


股價(或其他資產類別價格)走勢無法預測,更不用說準確地在最低點買進、最高點賣出。所以就算再有把握,將過多資金集中在同一時間點進場,都可能使你蒙受極大損失。

平均成本投資法,便是為了降低投資時間點過於集中的風險,所衍生出來的投資法。它要投資人在固定時間間隔,投入固定金額購買投資標的。固定時間間隔可以分散投資時間點,降低平均成本;固定投入金額則讓你在低點買得多、高點買得少,強迫你低買高賣。


雖然平均成本投資法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策略,但投信公司(共同基金)所推出的,看似與平均成本投資法相同的「定期定額基金」,卻是個糟糕的投資工具。因為一般共同基金成本就已太高,而侵蝕了投資人獲利,定期定額的相關費用,甚至比一般共同基金更高

另外,投信業者為了賺取手續費與管理費,永遠只會叫你繼續扣款,而不會叫你贖回。隨著你持有的部位越來越大,等到你需要用錢而不得不贖回時(根據經驗大多是在股市低點、經濟不景氣之時)便會產生極大損失。換句話說,買進時風險雖小,但賣出時風險卻極大


和平均成本投資法類似、可減輕上述缺點,且分散風險和低買高賣效果更佳的,還有價值平均投資法。它要投資人事先擬定每隔固定時間,所要達到的投資淨值目標,每期該投入的金額則以達到預定投資淨值目標而定

股市下跌時,你的投資淨值下降,必須買更多來達到預定目標;股市上漲時,則只要投資較少金額就能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如果股市在短時間內飆漲,由於投資淨值已超過預定目標,這時你反而需要賣出持股以達到預定目標。


其實不論平均成本投資法或價值平均投資法,某程度上都是我所稱的「懶人投資法」,企圖用一套萬用公式或交易系統來投資獲利。但若沒有學習投資心理學,了解自己並訓練大腦與心智強度,終究還是會因為各種心理偏誤而失敗

雖然股市無法精確預測,但藉由正確學習投資心理學的知識,以及投資經驗與智慧的增長,加上購買與大盤連動性高的ETFs(如台灣五十),其實是有可能判斷出相對高點及相對低點的。

當你明知道是相對高點,便不用繼續定期定額,甚至可以賣出;而明知道未達相對低點,便不用向下攤平,而可以等到更低點買更多。所以筆者認為所謂投資時機的分散並非是指類似定期定額的作法,而是在判斷相對低點時,分批進場建立持股,才能真正降低風險


分散投資的三個層次(資產類別、投資標的、投資時機)都需兼顧才能有效管理風險,但除了風險之外,投資領域還有更多難以管理的不確定性。風險也許能靠豐富的投資理財知識來有效降低,但投資或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則必須靠終身學習、培養智慧,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