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20141113【八德市民大學】理財致富與投資心理


本週我們討論了退休投資規劃的三個重要影響因素:儲蓄/資產目標、投資報酬率,以及時間架構。也就是退休投資如何規劃取決於:多少錢才夠支付退休生活所需、每個月要存多少錢/這筆錢要有多少的投資報酬率,以及有多少時間來累積這筆錢。

我們運用上述這三大要素,再考慮通貨膨脹(以平均每年3%計算)以及複利效果,計算出一個預計30年後不再有主動收入人,若一年只能從退休金中提領4%以下當做該年度支出(為了退休金的永續使用),且每個月想要有相當於現在20,000元購買力的月支出,則必須從現在起每月儲蓄7,600元,並全數投入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假設長期年化報酬率有10%)長期投資。

雖然這是一個相當簡化的概算,不過有沒有一個較清晰的數字或目標,對於退休投資規劃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如果不知道到底要存多少錢才夠,便會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會採用「越多越好」的策略,一來便會過度追求投資報酬率而承擔過大的風險,導致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二來不論加長工作時數或任何增加收入的活動,一旦過度投入也容易導致生活的失衡,損失健康、家庭、人際關係、生活樂趣、成就感、生命意義等無形的成本,得不償失。相對地,有了一個參考的目標,便不會過度追求金錢,並把更多注意力在人生更重要的人事物上,而更能兼顧當下與未來的生活品質。


其實許多人覺得生活中所有問題都源自於錢不夠,只要有更多錢,一切問題都能夠解決。但根據我的經驗與所學,其實大部分的問題是來自認知、信念、個人的選擇,以及情緒的管控。如果沒有建立對金錢的正確認知,便無法破除不合理的信念,而錯誤的信念導致對自己不利的工作及生活型態之選擇,最後,不利的工作及生活型態又產生更多壓力與負面情緒,導致更多對自己不利的選擇,陷入惡性循環。

在「賺更多錢」與「花更少錢」之間,多數人想都不用想便會選擇前者,而這第一步選擇便是後續一連串財務壓力、低滿意度與不快樂生活的起源。之所以不假思索就選擇賺更多錢而不選擇花更少錢,是建立在「花錢很快樂、想要提升生活品質必須花更多錢」、「花更少錢就是犧牲快樂的生活、降低生活滿意度」的信念上。事實上未經學習與反省的花錢方式,帶來的往往是更多壓力而非更多快樂,是更多匆忙、焦慮、爭吵、疲倦、病痛、不健康、沒意義的低品質生活,而非高品質生活。


例如,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或受到商人灌輸給我們的錯誤認知,所從事的各種消費活動,諸如買車子、追逐3C產品、買名牌、吃大餐等,通常都不利於我們的健康快樂,大多數文明病都來自於上述消費活動(大多數科技都採用『加法原則』,讓我們遠離自然,例如更少的運動、更不健康的飲食、身體器官的錯誤運用方式等;只有極少部分的科技是採愈『減法原則』為了讓我們回歸更自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為了這些消費支出,就必須為了較高或較穩定的薪水而從事工時長、自己沒有熱情、甚至討厭的工作,又進一步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家庭、人際關係,以及最重要的人生意義感來源。然後,為了消除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又必須從事更多消費活動,包括名義上讓自己更健康的活動,例如上健身房、吃保健食品、醫療支出、出國旅遊、按摩Spa…等,先是為了賺錢把自己搞得不健康不快樂,再企圖花錢找回健康和快樂。然後又是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很多和我一樣年齡的人都是所謂窮忙族。然而,「窮」也許受限於環境因素而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但是「忙」或「不忙」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我選擇對我自己有利的花錢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些都是有科學理論一聚、需要學習的,而非憑本能做出的選擇),少做不健康的消費活動、從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並減少工作時數、花更多時間學習,以及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生更重要的人事物上。這些選擇讓我花更少的錢、存更多錢、想有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換來更多快樂、健康、意義、家庭和人際關係。

我賺得比別人少,別人卻不一定剩得比我多,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品質更好、更有意義。我認為這才是學習投資理財真正要學的重點,也是學習心理學之所以對投資理財很重要的原因。隨著八德市大課程即將進入第三學期,我們的學習重點也會慢慢朝向更重要的「廣義投資理財」邁進。以上內容都是在課堂中和同學一起討論出來的結果,希望能和更多同學激盪出更多具創造性的想法,實際改善我們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