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房研究


理財素養才是關鍵

理財一直以來都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包含了短、中、長期的財務規劃與執行,短期如每日的生活支出,中期如購置房屋、結婚甚至到撫養子女的教育支出,長期則如退休金、遺產規劃等需要,因此如何妥善進行理財規劃,是每個人天天都需面對的問題。

「理財知識」雖賦予人們管理金錢與處理存款、投資的能力,然而面對現今的金融市場日趨複雜、各樣的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光是擁有理財知識、接受短期理財教育,甚至已經達成理財目標、累積了外在財富,仍然不足以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情勢與社會變遷如何提升「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進一步探索富有的定義並充實內在財富,才是後金融海嘯時代的新理財達人


臺灣理財教育的發展背景

(一)金融海嘯─誰該負起責任

20089月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一般認為起因於信用氾濫導致的大量次級貸款(如次級房貸),以及金融機構透過資產證券化將次級貸款的高風險,轉嫁給其他金融機構和投資人。一旦次級貸款的抵押資產價格(如房價)開始下跌、違約率上升,由金融機構或投資人持有的資產抵押證券價格便大幅縮水。

原本只有直接涉及次級貸款業務和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受影響,但透過全球化進而影響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係的大型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的接連倒閉或陷入財務困境,又影響更多企業、國家及個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和經濟衰退因而產生。

台灣雖然沒有次級貸款的問題,但也難逃股市崩盤和經濟衰退。除此之外,台灣投資人大量持有倒閉金融機構所發行的信貸掛鉤票據(台灣稱連動債),其價格在發行機構破產後暴跌,又在台灣引發另一場金融風暴。

金融海嘯由結構性來看也許可歸咎於人性的貪婪以及政府的管控不足,導致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機制失靈,但從微觀角度出發,則與個人缺乏理財素養有關不論國家、企業或個人在面對金融危機時的決策與處遇行為,都取決於決策者或組成分子(國民、員工、投資人)個人的理財素養

例如因金融海嘯衝擊而面臨倒閉之銀行或企業,政府是否應予以金援紓困的態度與決策,不但與決策者的理財素養有關,更受到民眾輿論的影響,因此在美國、歐洲和亞洲之間,或者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之間,因為國民理財素養之不同,政府的處遇方式也有所差異


(二)下一個金融危機:退休金制度


瑞士銀行資深經濟顧問梅納斯(George Magnus)其著作《The Age of Aging》中指出:「下一個橫掃全球的重大金融危機不是卡債危機、循環信用危機或中國危機,而是退休金缺口危機與銀髮族危機。

包含台灣在內,在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情況下,先進國家皆逐漸邁向人口高齡化,而各國政府、民間企業與個人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準備不足,難以應付即將爆發的退休金危機,各國退休金制度面臨重大赤字危機,隨時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壞。研究顯示,如果以過去九年(1993~2002)退撫基金平均4%的年報酬率計算,未來軍公教人員的退休人數加上領取年限,退撫基金最快將2025年正式破產,擊破60萬軍公教人員的退休美夢。

目前先進國家政府相繼以「退休金危機」之名,計劃提高所有人士的退休年齡。例如臺灣勞基法第54條強制退休年齡修正案,2008425於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內容基於台灣國民平均壽命已提高至76歲,為加強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降低「少子化」對勞動力減少之衝擊,有經驗及健康情形良好的勞工將繼續工作至65歲。

其中,51年次以前出生的上班族,有10年緩衝期,可以在65歲以前就退休。47年以後出生的勞工,法定的請領年齡「逐年調高」,47年次要61歲才能領勞保年金,之後每多1年次,請領年齡增加1,調整到51(含)年次以後出生者,法定請領年齡提高到65歲為止。意即47年次到51年次的民眾,從106年開始到116年陸續屆齡退休,但每個年次退休的年齡都不一樣,每兩年要延後一年退休,如果想提早退休,每提早一年會少掉4%的退休金




由於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工作年期也更長,人們便需進一步倚賴自己的儲蓄和投資。換言之,政府希望人民進一步倚靠自己的能力,少靠政府。我們可預見的是青壯年經濟負擔愈來愈來重,將迫使現在的人更需要及早進行財務規劃。但是若沒有正確的理財素養,則無法進行適切的財務規劃,因此擁有正確的理財素養相當重要。


(三)理財責任的轉移

美國401K退休福利計畫,是由勞工僱主申請設立後,雇員每月提撥某一數額薪水(薪資的1%15%)至其退休金帳戶。當勞工離職時可以選擇將其中金額撥往一個金融機構的401k帳戶或是新公司的401k帳戶。401K投資項目頗多可以自由選擇,可以是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保證產品(如保本基金)。

投資暢銷書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認為:「這個制度假設一般民眾應具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素養以及更重要的情緒紀律,足以自力完成這一生的投資計畫,然而在沒有足夠的理財教育情況下,這樣的制度反而將會使一般民眾的退休金大幅縮水。

類似美國401K退休福利計畫,將退休金投資責任轉移到個人身上,已成為各過退休金制度之趨勢,而臺灣多項經濟政策常跟隨美國腳步,將來每個人需要為自己的退休金負起投資盈虧的責任,是指日可待。

然而退休金理財責任的移轉只是大趨勢中的小徵兆。在強調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重視選票的民主政治中,政府必定傾向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放任財團(尤其是金融產業)為追求私利不惜犧牲公益的行為為了逃避責任與和維持政治獻金之來源,政府將理財責任轉移到個人身上的做法是可以預見的


(四)財富的重新定義

光是做好理財規劃,使物質生活無虞是不夠的。在人們稱為「微利時代」的當今社會,追求鉅富已是困難,加上「消費主義」充斥,一味追求物質享受不但無法提升幸福快樂程度,反而陷入「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的陷阱之中

享樂跑步機是指人一旦有了某種物質新體驗,就需要更多新物質才能維持原本的快樂程度,就好像要在跑步機上不斷的跑,才能維持平衡般所以追求內在的富足才是當今理財行為的適切目標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光是追求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等匱乏性需求(D-need),便已耗去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故累積外在財富一直是大部分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如今雖然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但人類整體物質生活品質已然大幅提升,再花費時間與精力追求外在物質需求的邊際效用大幅遞減,轉而追求審美、求知、自我實現等馬斯洛所謂的成長性需求(B-need),才能真正提升人類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學習:內在的財富》一書中,明確的指出,「終身教育概念是人類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終身教育將居於未來社會中心位置」將終身學習的概念融入理財教育,讓理財不再侷限於提升外在有形資產,而以創造內在財富為最終目的,在理財學習過程中發展出自己的人生哲學,持續認識自己、體驗真實的快樂,以及追求人生的意義。如此才是理財教育應有的真實樣貌

綜合上述四點社會經濟環境背景因素得知:經濟全球化造成大型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與規模將持續擴大;高齡化人口結構趨勢使得國家、企業與個人經濟壓力逐漸提升;政府將理財規劃的責任交回到個人的手中;追求外在財富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降低,提升內在財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上升。故發展有效幫助學習者創造內在及外在財富之理財教育課程,有其必重要性與必要性。


臺灣理財教育的私房研究

我在台北市、新北市的社區大學與勞工大學擔任教師,,主要講授內容為「投資心理學」(應用於:投資與致富、消費與決策、行銷與銷售)「正向心理學」(應用於:自我管理與發展、人際關係、幸福快樂)前者協助學習者在投資理財、生活消費上做出更聰明的決策後者協助學習者探索財富的定義,並培養快樂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現代人普遍缺乏理財素養,加上理財服務與理財教育市場的嚴重失衡,引發研究者針對本研究主題加以深入探討之動機,其中包含: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理財服務與理財教育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理財教育內容與方法的效能缺乏、成人理財學習者學習需求與學習效能間的矛盾與衝突等,茲敘述說明如下:


(一)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大多數人都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是卻不肯花時間精力研究學習,反而把重要的投資理財工作,交給金融投資產業代勞,殊不知此行為形同「請鬼抓藥單」。原因在於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利益衝突:金融投資產業透過其向投資人建議的投資標的與投資策略,可收取大量的佣金與管理費用,此舉大大降低了投資人的投資報酬。並且由於產業結構性問題,為了吸引更多投資人的資金投入,金融投資產業慣於追逐熱門投資話題、頻繁更換投資標的,又進一步增加投資成本、降低投資報酬

諸多學術界學者或實務界投資大師,皆針對金融投資產業做出嚴厲的批評:

1. 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兼慈善家「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曾說:「永遠不要問理髮師該不該理頭髮了(意指金融投資產業只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建議)。」又說「只有在華爾街這種地方,才會看到大老闆坐著勞斯萊斯,去請教搭地鐵上班的分析師(意指金融投資產業毫無投資專業,但大部分人卻還是趨之若鶩)。」

2. 日本會計師兼財金暢銷作家勝間和代在其著作《錢不要存銀行》中直言不諱:「金融機構只是合法的詐騙集團!」

3. 美國資產配置期刊《效率前緣》主編兼投資暢銷書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在其著作《投資人宣言》中語帶諷刺地說:「一般證券經紀人服務客戶的方式,與銀行大盜娃娃臉尼爾森服務銀行的方式完全相同。」

4. 哈佛大學華柏格(Paul M. Warburg)經濟學講座名譽教授、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兼著名經濟學家高柏瑞(John K. Galbraith在其著作《揭開皇后的面紗》中解釋金融業在結構上與投資人產生利益衝突的必然性:「資本主義下,金融業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乃是無罪的詐欺(innocent fraud)」

5.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投資經典著作《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Burton Malkiel,更是直接在其著作《穩健理財十守則》中大聲疾呼:「開除你的投資顧問!」

了解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乃是理財素養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但大多數理財需求者與理財學習者,卻錯把敵人當為盟友,導致理財操作與理財學習的成效不增反減


(二)理財服務與理財教育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

由上述內容可知金融投資產業與投資人有著極大的利益衝突,但理財學習者想尋求無利益衝突的學習管道,卻是少之又少。因為全球理財教育市場存在著極度的「資訊不對稱」,不論正規、非正規、非正式的理財教育管道,皆被金融投資產業所壟斷,一般民眾所接觸到的理財資訊及知識幾乎全來自金融投資產業,內容並不客觀

在資本主義的結構下,市場上只會有人叫你「買」,不會有人叫你「不要買」,因為前者有利可圖,而後者不但無利可圖,更可能因為斷人財路而深受危害。所以我們永遠只能接收到各種金融產品與金融機構的好處,從來聽不到壞處,然而任何事情都會有利弊得失,單聽一方之言顯然對個人理財決策與結果不利,而如此的「資訊不對稱」便是現今理財服務與理財教育市場的現況

過去台灣的正規教育極少談論投資理財,但在金融海嘯後,各國開始注重理財教育,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如今政府雖然計畫推動兒童理財教育、坊間也有許多關於投資理財的非正規教育,但兩者的師資陣容多數為金融投資產業相關從業人員,依然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


(三)理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缺乏效能

即使理財教育師資陣容排除利益衝突,授課內容也只著重「金融知識」的教學,而非「理財素養」的培養。金融知識的教學著重於數字觀念的建立、金融理論的解釋以及投資工具的介紹等;理財素養除包含金融知識之外,更重視的是終身學習、批判思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乃至於更重要的設定生活的目標、探索財富的定義,以及追求生命的意義。因為金融市場上的資訊與雜訊太多,光擁有金融知識而缺乏理財素養,不但無助於增加投資報酬,反而只會增加錯誤投資的機會

在極少數非金融投資產業的理財教學者中,具備教育專業者已是寥寥無幾,具備社會教育及成人教育專業者更是付之闕如。缺乏教育專業,便無法針對學習者的需求設計與調整教學方式,導致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低落。更嚴重的是,缺乏教育專業的社教機構行政人員與教學者,甚至無法分辨正確的知識與未經科學驗證的偽知識之差別,而開設或教授錯誤的理財課程與知識,例如技術線型等投資決策工具,直接對理財學習者造成機會成本與財務的損失


(四)成人學習特性與學習效能間的矛盾衝突

基於成人的認知能力、先備知識、學習動機,以及生活和工作經驗,皆有別於學校教育的兒童或青少年,故成人學習有其不同於兒童學習或校園內學習的特性。這些特性在某個層面而言使得成人的學習比學校內的學習來得有效能,但基於理財教育的特殊性,這些成人學習的特性反而成為學習投資理財的一大阻力

以下引用我的研究所老師,同時也是國內成人及高齡學習專家,黃富順教授在《成人學習》書中整理出的「成人學習八大特性」,並加入我個人在成人理財教育與終身學習實務經驗中,發現的矛盾與衝突:

成人學習 特性
理財學習效能 矛盾衝突
1. 是插曲式的,而非連續性的

    因為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包括遞迴性﹝recursive﹞與隨機性)極高,故並無具體、明確與速成的理財策略,而是需要持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與理財需求、修正理財決策的心理偏誤和行為,才能慢慢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理財策略

    了解自己、改變信念與行為,都需要長期而持續地學習才能辦到,因為改變是一連串的過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件結果

2. 講求立即應用的

    真正有助於成人理財學習者的,多屬於抽象、模糊、無法立即應用,且短期間內無明顯學習成效之原理原則

    成人理財學習者若一味專注於具體、明確、可立即應用之的學習內容,便會受到金融投資產業以教學之名,行銷售之實的理財課程所吸引,導致學習效能低落,甚至產生財務的損失

3.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

    成人理財學習者通常是在買了錯誤的金融商品,如共同基金、保險、房貸、個股之後,因為對產品有所疑惑或已經產生虧損了,才會開始從事理財學習

    無奈此時的學習效果最差。由於已經做了若干錯誤的理財行為,即使聽到正確理財知識,為了避免「認知衝突」(行為與認知無法配合而產生的心理焦慮感),多數會選擇忽略或否認正確資訊(又稱為『確認偏誤』),而繼續採用錯誤的理財方式(『承諾與一致性』偏誤

    大家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所以最佳學習時機就是在開始投資理財之前,可惜此時成人理財學習者卻缺乏足夠的學習動機。

4. 要求有明確的學習結果的

    成人理財學習者最希望的學習結果大多是「賺更多的錢」,可惜這個目標是學習理財難以達到的。大多數人高估了理財能帶來的財務獲利,其實理財只能讓你的資產避免通貨膨脹的侵蝕,以及藉由投資消費習慣的修正,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而最重要也最主要的功能則是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更幸福快樂的人生

    所以即使是真正優質的理財教育,成人學習者在學習一段時間後也不易看到明確的學習結果(更多的錢)。至於真正的學習效果(更幸福快樂的人生)不但短期內不明確、不易察覺,也不受到成人學習者的重視。

    在資本主義發展脈絡下,金融體制的失序與價值觀的錯亂,導致現今社會普遍過度追求外在財富,因此成人理財學習者常抱持對理財不切實際的期望,亦常常將分不清楚理財的手段與目的。

5. 是自動自發的

    相對於兒童教育,成人學習者的優勢在於較強烈的學習動機,他們大多是自願學習,而非被強制參與學習。原因在於我們假設兒童是不成熟的個體,無法分辨何者對自己有益,所以須由成人來幫兒童規劃學習內容並強制參與,也因此降低了學習動機;至於成人,我們則假設他們具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去挑選正確且對自己有益的學習內容,所以尊重成人的學習自主權,同時也提高了學習動機

    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其實只要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成人的心智狀態就如兒童般不成熟,又由於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故從學校畢業後便不再學習的成人,其心智狀態是有可能嚴重退化的。過去的學校教育並未強調理財素養的養成,所以大部分成年人在理財方面的知識是相當薄弱的,加上大多數人在離開校園後便不再學習,所以成人理財學習者並無分辨理財教育好壞的能力

    放任成人自行挑選理財課程的結果,便是大多數人會選擇技術線型、基本分析、期貨、選擇權…等具體卻無實質幫助、又突增風險的理財課程,或者由利益衝突的金融業者授課、以銷售金融產品為目的的理財課程

    另外,由於尊重成人的學習自主權,政府對成人理財教育不加以限制或篩選,又進一步使得成人理財教育市場嚴重「市場化」。當市場上充斥金融產業以銷售為目的的黑心課程時,成人學習者連要碰運氣遇上好課程的機會都微乎其微了。

6. 是一種終身的歷程

    成人學習不限時間、不限場所、不限內容,在理想的環境、文化與動機下,可達到「時時可學習、處處可學習、事事可學習」的終身學習最佳理想狀態。然而成人的工作及生活壓力、以及人皆有之的本能性拖延與鬆懈,常常使終身學習的理想境界演變成「有空再學習,但永遠都沒空」、「上課再學習,但一直沒去上」的現實狀態

    當成人將學習事為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情時,它的優先順序往往就會排在非得此時此刻做的事情之後。而然不斷拖延學習、健康、理財…等這種「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的結果,就是每天都在處理工作、生病、債務…等「重要又緊急的事」,並陷入惡性循環等到嚴重財務問題發生,才又想到要學習時,不但時間上已經來不及,在學習能力與習慣上也無法適應

    學習活動依其結構性到非結構性的程度不同,可分為「正規學習」(如學校教育)、「非正規學習」(如社區大學、公司教育訓練、補習班)和「非正式學習」(如閱讀、參觀博物館、從經驗中學習)。三種學習方式皆有其必要性,但像「工作即學習」、「生活即學習」…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一旦淪為不學習的藉口,便無法產生有意識、有系統、有結構地學習,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尤其在投資理財領域,光是靠經驗或嘗試錯誤的學習,是行不通的。

7. 常用類推思考與嘗試錯誤策略

    成人學習者與兒童或青少年學習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有豐富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如此豐富的經驗對於學習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成人可以將抽象的理論架構套用在自己的實務經驗上,以便更快速地吸收知識、更有效地應用所學;壞處是當新學習而來的理論架構與過去經驗產生衝突時,成人便習慣以過去經驗類推思考,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拒絕接受新的觀念要改變長久建立的習慣,或否定過去的信念及行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遇到這種狀況大多數人會選擇維持原狀、傾向不改變

    過度依賴成功或失敗經驗的類推式思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投資市場太過複雜而使得成功經驗無法被複製,投資理財市場中多的是經驗豐富、但從來沒有賺到錢的資深投資客

    經驗雖是最好的導師,但也是最嚴厲的導師,它總是讓我們先付出慘痛代價,才肯教我們一些事。從錯誤中學習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對學習而言太沒效率,付出的代價也太過龐大。多數人經歷數十年投資理財的失敗經驗,才得到一點點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之類的基本理財素養;或者在投資理財初期蒙受太大的損失,例如買錯房子,而導致無法挽救,一輩子為錢辛苦工作

8. 傾向於有意義的整體

    人腦天生是以敘事方式來思考的,把一連串具有內在邏輯和連續變化的事件,結合成一個故事。我們總是希望生活是一條可遵循的道路,於是我們用雜亂無章的生活細節編織成一個個的「故事」,許多人稱這樣的指引為「意義」,但某個程度而言它也是一種心理偏誤。我們傾向太過重視單一個案的資訊,而忽視統計數據及科學研究成果

    兒童及青少年在學校不得不學習抽象的理論和知識,但一般成人脫離學校後便不再對抽象的理論和知識感到興趣,而喜歡從認知功能上較有整體意義的故事中吸收資訊

    金融銷售業者,如基金、保險、房仲,尤其喜歡以「故事行銷」的方式銷售產品,大眾傳播媒體也喜歡以成功致富的個人案例來做為理財教學素材。於是成人傾向於有意義整體的學習特性,便容易模仿這些吸引人的成功故事,學習到錯誤的理財知識。真正的理財學習應該要以科學驗證、抽象的理論與知識為主,故事案例僅能做為輔助說明,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創造內在及外在財富的成人理財學習社群

研究成人教育投資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多年,加上從事成人理財教育的實務經驗,我深知真正有助的成人的理財學習方法,故以社群學習的方式、透過閱讀為媒介,有系統的學習投資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我們重視理財素養,而不只是理財知識與投資技術;我們兼顧內在及外在財富,而非對外在財富無意義地追逐


相關文章推薦:

投資產業三大支柱(券商、投信、媒體)

社區大學的辦學理念
行為經濟學家眼中的金融海嘯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員工的抱怨
北市教局接管萬華社大》崩盤總是從修正開始
《漫步華爾街》投資理論 4 大取向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金融研訓院 周舜欽演講「投資產業的資訊壟斷」
金融研訓院「兒童理財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金融研訓院 演講「一定要學投資的四大理由」
《再想一下》行為經濟學:誘因 & 金融海嘯
投資人宣言》投資產業 3 大支柱:券商 投信 媒體
閱讀治療師: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穩健理財十守則》投資理財 4 大學習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