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象與騎象人》快樂方程式 H=S+C+V



《象與騎象人》
一書中提到的「快樂方程式」H=S+C+V,其中:

H:Happiness 快樂
S:Set point 快樂起始點,大約佔 50%
C:Condition 生活條件,大約佔 10%
V:Voluntary activities 自發性活動,大約佔 40%


快樂起始點 ( Set point )就是大腦系統預設的快樂程度,不管發生好事或壞事而影響了短期的快樂程度,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都會回歸自己的快樂起始點。快樂起使點基本上由基因 ( 遺傳 ) 決定,有些人天生的快樂程度較高,就好像中了「大腦樂透」一樣。


不過沒中大腦樂透的人也不用難過,由於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故透過「內觀練習」 ( 不帶批評地、專注地、如實地感受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認知療法」 ( 覺察並駁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再依合理信念產生新的行動與感覺 ) 「藥物」 ( 如百憂解,用以改變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之分泌與吸收 ),可以有效改變自己的快樂起始點 ( 亦即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數量、連結與神經傳導物質之分泌與吸收 )。



生活條件 ( Condition ) 包括自己不能改變的事實,如種族、性別、年齡、殘障等,以及自己可改變事實,如財富、婚姻、居住地等。由於生活條件通常會一輩子跟著我們,或至少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所以大多能適應,並不會影響快樂程度太多。


真正影響快樂程度的是無法適應生活條件,如噪音、通勤、自主權、自尊與尊重、人際關係等。待在充滿噪音的環境,每天的通勤、缺乏自主權、自尊低落與不受尊重、帶來壓力的人際關係,這些生活條件會使你相當不快樂,並且無法適應。但相對的,擁有正面的上述生活條件,則會使較為快樂,且不容易適應。



自發性活動 ( Voluntary activities ) 是出自個人選擇的、理性的、主動性的活動 ( 看電視之類的被動性活動,或情緒性的享樂如吃大餐,都不算 ),通常需要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自發性活動若能帶來「心流」( flow )、「蓬勃煥發」( eudaimonia ) 和「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ed ),不但不會適應,更是促使從事更多自發性活動,形成一股正向的循環。


非自主、被動與情緒性的活動,即使帶來享樂,也是短暫且容易適應的生理愉悅感,這些活動通常會使人遠離對自己有益的活動。而真正的自發性活動則會不斷鞭策我們,挑戰自己的極限,發揮自己的潛能,使我們學會或精進有益身心的新事物



由快樂方程式看起來,一個人的快樂程度似乎有50%是天生,10%和外在環境有關,指有40%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但其實不然。


首先基因的設定雖為天生,但基因的促發卻與環境產生極大的交互作用,且透過學習和練習 ( 內觀訓練及認知療法 ) 都可改變我們的大腦;其次,生活條件如果是無法改變的,通常容易適應,不易影響快樂程度,至於無法適應的條件,我們大多可以選擇改變。


所以只要肯持續學習,影響快樂的三個主要因素,都操之在己;反之,不學習正確的快樂之道,而去追求享樂與缺乏自主權者,即使中了大腦樂透,她的「快樂家產」也總有敗光的一天 ( 大腦神經可塑性可不只會往正向發展,也可能讓一個人的天生優勢消失殆盡 )。



相關文章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