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M型社會》中產階級 の 貧窮心理學


八月份主計處關於2006年家庭可支配所得的統計資料剛出爐,根據資料顯示,將家庭可支配所得由低排到高,最高的20%的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平均,是最低20%的平均的6.01倍。這種將家庭可支配所的分成五等分方法,是最常用來評估貧富差距的方法之ㄧ(另一種是吉尼係數)。這6.01倍是六年來的新低,不過也沒多低,因為六年來都差不多是6點多倍,但這表示貧富差距並沒有持續擴大,而且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我們和日本的貧富差距在各國中都算較低的。


這就奇怪了,這樣的數據和《M型社會》的描述好像不太符合,直覺上覺得貧富差距不是應該會擴大才對嗎?其實雖然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出來後引起喧然大波,引起不少人心裡的恐慌,不過也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企圖從統計數字上來推翻大前研一M型社會的說法。而且實際上大前研一所說的M型社會的確有一些問題與爭議。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M型社會的意義,我常問別人你知道什麼是M型社會嗎?其中十個人當中有八個人會回答我,M型社會就是指貧富差距變大阿。但其實M型社會和貧富差距變大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貧富差距是指最有錢的人和最窮的人的財富上的差距,重點在於兩個極端的人和他們的財富差距;M型社會的則是指中產階級人數減少,兩端人數增加,重點在於中產階級的人和他的人數變動。


從書中的統計資料來看,M型社會有兩種解讀方式,一種是把它解讀成靜態的所得分配型態,就像圖中所顯示的左邊中下階層和右邊上流階層的人數較多,而中間的中產階級人數較少另一種解讀是把它解讀為一種動態的趨勢,例如比較圖中1992年和2002年的調查,中產階級人數有越來越少,而兩邊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這兩種解讀方式,從統計資料上來看都遭到質疑。



首先注意到圖形橫軸的組距,在高所得部分的組距(最後三組)顯然比中低所得的組距大,這是使得右邊這個小高峰出現的原因。如果按照統一的組距重新畫這個圖,根本就不會出現M型的圖形,而是一個隨著所得越多,人數越少的曲線,這才是所得分配正常的型態,台灣的數據也是一樣屬於這種右偏的型態,而且如果仿造大前研一書中的作法,任何國家都可以做出這樣M型的分配型態。其次如果將10年內的數據都列出,也看不出穩定朝向M型分配的趨勢。


不過關於M型社會在統計數字上的爭議,我覺得不用深入討論,首先關於所得的調查準不準確都還是一個問題,其次我覺得意義也不大,因為我覺得雖然澄清一些概念很重要,但可以從書中學到什麼更重要。如果你有從頭到尾把《M型社會》這本書看過一遍的人就會知道,所謂的M型社會根本就不是書裡面的重點,甚至這本書的原文(日文)書名其實根本不是「M型社會」,而是「中下階層的衝擊」。不過這也還算可以接受,因為在台灣書要賣的好,書名一定要有「成功」、「致富」、「賺大錢」,否則就是要非常聳動、吸引人注意。


但誇張的是中文版封面上聳動的文字 ( 叫你自問三個問題,如果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你就不是中產階級 ) 在原著封面根本沒有,而書中也沒有提到,整本書中唯一較接近的文字描述只有「本書主張,在個人生活方面,需要改變中產階級時代的想法;金錢使用方式必須與收入及生活形式相稱;同時本書也會具體地重新檢視房子、車子、與小孩教育的花費」,大前研一的重點擺在拋棄過去的舊思維,重新檢視自己的花費是否合理,才可以使自己過的更好,而不是恐嚇大家M型社會即將到來,大部分的人都即將變成窮人。


整本書只有在前言和第一章的一些大小標題中有提到M型社會而已,所有聳動的文字都是基於商業考量,要要吸引民眾注意力的行銷手法而已。



這種行銷手法的確可以引發民眾重視一些社會議題,例如貧窮問題,不過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這就好像目前全球暖化、南北極冰山融化的議題一樣,有時候為了喚醒民眾的環保意識,科學家或政府會選擇性的報導或隱藏資訊。例如科學家可能選擇報導南北極都有冰山在熔化的資訊,卻也可能隱藏了有一些地方的冰山在持續增加的資訊,而且類似的環保議題常常變來變去,就在20幾年前大家還一直在談全球冷化的議題,當時的口頭禪是冰河時期有可能將要再度來臨。


所以在現在這種資訊和知識時代,我們獲得的資訊實在太多了,傳遞的管道多元速度又快,但是就連大前研一這樣的管理大師所講的話都會被扭曲、模糊焦點,那麼其他資訊的可信度又如何,如果不能用比過去更大的努力,從龐大訊息中去做出新的批判與反省,那麼握有再多的資訊和知識也沒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杜拉克說資訊時代注重的是「電腦識字率」,而知識時代注重的是「資訊識字率」。意思是電腦只是獲得資訊的工具,重要的是資訊的內容,就像電話剛發明時,許多企業的教育訓練內容是「如何使用電話」,這種課程在現在根本難以想像。因為重點不是電話,而是交談的內容,所以一旦工具普及,重要的就不再是工具而是內容。知道如何使用電腦是「電腦識字率」,而知道如何判斷資訊的真偽與價值才是「資訊識字率」。如何不受到這些龐雜資訊的影響,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行動,我覺得這才是M型社會中的重要能力。




雖然M型社會的存在與否尚有爭議存在,但是大前研一畢竟是一位管理大師,不管他對未來的預測準不準確,他對於人性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與觀察。依我之見,他所指出的M型社會,如果從民眾的內在心理層面來解釋會更貼切。


要如何從內在心理層次來解釋M型社會呢?我們可以從一個普遍的現象切入。這個現象就是,雖然從數據上來看,台灣的貧富差距並沒有擴大,生活水準也沒有下降 ( 所謂生活水準是綜合考慮收入增減和物價漲跌的結果 ) ,但為什麼一般民眾普遍還是認為日子越來越難過,感覺越來越貧窮呢?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對物質需求的提升



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消費主義盛行,在這樣的供給過剩的社會裡,整個經濟體系充斥各種行銷手法,例如限時大搶購、限量名牌、感性的行銷、置入性行銷…等,目的是為了激發我們的消費慾望,但這些慾望都不是一個人要活得幸福快樂所必須的,這些需求都是被廣告、媒體所創造出來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都被催眠了,相信幸福是可以購買的、消費可以帶來快樂。但事實上消費帶來的快感只有極短暫的效果,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消費不但無法帶來快樂,消費過後還會產生一種空虛感。心理學實驗證明,真正讓人感到愉悅的其實是期待的過程,等到願望一旦滿足反而不能喚起任何興奮感。


一旦我們明白雖然很想買某樣物品,但消費後並不能使你更快樂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省下許多不必要的花費。即使你覺得就算只有短暫的快樂也不錯,但外在的物質享受是永遠追求不完的,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人,口味會越吃越重,會不斷需要更大的刺激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到最後反而會失去享受物質的能力,因為再高級的東西都無法滿足她,這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益遞減」。



所以一個人越是依賴外在的物質享受,內心就越容易感到貧窮,因為他一直身處在不滿足的狀態之中。想要過著富足的人生就必須要有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心態包括重新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搞清楚需求的重要性和優先順序,以及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要擁有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真正快樂的有錢人都是懂得自我節制的人,時報有一本書叫《下一個富翁就是你》,書中說到真正的有錢人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沒有想像中奢華,反而很樸實低調。例如巴菲特的生活就非常簡單樸實,他有一個皮包用了20年,直到有一次要拿出來公益拍賣才換新皮包,他最喜歡的食物不是山珍海味,是爆米花、洋芋片和可口可樂 ( 我想和他握有可口可樂股份應該有關吧^^ ) 。


所以如果你有錢又有自制力,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那你一定會活的很快樂如果你沒有那麼多錢,但只要有自制力和自知之明,一樣可以過的充裕有一種人很痛苦,他有很多錢,可是由於一直追求物質的享受,所以永遠不滿足,這種人不會快樂比這種人更慘的是,明明沒有錢,卻又喜歡拿別人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那他注定一輩子活在痛苦之中

二、中產階級的心態



在狩獵時代和農業時代是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的,中產階級其實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所以我這裡所說的中產階級的心態,是指隨著工業時代進入到資訊及知識時代,很多人仍然停留在過去工業時代的思考模式和心態這些心態包括了一心想進入公家機關或大組織工作追求穩定的薪水及晉升、對於晚年的生活期待退休金、政府的福利政策和兒女的奉養、或者付出任何代價讓子女擁有最好(或最沒用)的教育,覺得如此他們就能找到好工作…等。


這些心態在美國地產大亨唐納川普和《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合寫的《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裡面也有提到,只不過他們稱之為「不勞而獲」的心態。因為這些人都不想付出,只要享受,例如不想花時間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自己熱愛的工作,而只想待在公家機關或大組織中混日子,期待隨年資的增加就可以帶來薪水和職位的增加;或者只想過優渥的退休生活,但是不自己研究、學習理財知識,爲自己的老年作準備,而期待政府的救濟或兒女的奉養。



事實上根據查爾斯韓第的主張,未來即將進入跳蚤經濟的時代,也就是自由工作者的時代,自由工作者和杜拉克所講的知識工作者很像,他們忠誠的對象是他自己的專業,而非企業,他可能不隸屬於任何企業。例如韓第指出在英國有60%的公司只有一個人、90%的公司未滿六人。


這樣的情形會越來越明顯,未來跳蚤會越來越多,大組織還是會存在,但會變少但更龐大,而且大組織不再帶來穩定,例如大公司一旦合併,往往會裁掉一大批人,就算沒有公司合併,大企業往往也會為了追求效率或減少成本而定期瘦身、裁員,而且大組織看似穩定,其實風險也相對很大,常常說倒就倒。所以不管是不是在大組織工作,都必須要擁有跳蚤和知識工作者的精神,以自己不可取代的專業換取報酬,而非以時間換取報酬。



養兒防老的觀念更是過時且天真,現在哪還有養兒防老這種事情,如果有的話應該是養兒「妨」老或「不養兒」防老,因為現在每天都看得到這樣的新聞,年輕兒女向地下錢莊借錢、欠一堆卡債,反過來拖累父母。現在的中年人都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是遭棄養的第一代!這跟年輕人孝不孝順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他們大多自身難保。退休金制度和養兒防老的觀念在過去人口持續增加的工業時代都還行的通,但是現在是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社會,由少數人來供養多數人一定是無法執行的。



最後是關於兒女的教育的過時觀念,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輸在起跑點,所以都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可是教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東西,父母畢竟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常常對教育產生一些誤解,最常見的就是將教育窄化成學校教育,而忽略了重要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事實上我認為依照現在的學校教育的品質,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反而更重要。父母費盡心力要子女讀最好的學校,但非常遺憾的是,學校正好是隨著時代的改變,進步和適應速度最慢的組織之一,進步地最快的組織是私人企業。也就是說學校教的知識、心態和技能,永遠趕不上將來工作或生活所需要的,這就叫做「非同步效應」。


一直到現在學校的教育還是在培養工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例如懂得聽命行事、懂的針對固定的題目找出一個相對應的答案,可是現在社會變動之快速,就像大前研一說的一樣,沒有所謂「一個難關一個解決方案;一個問題一個答案」這種事。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能力」,在畢業後仍然能持續終身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腦袋,以便在不確定的未來社會中生存。



以上說明了為什麼在經濟條件沒有變差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大喊日子越來越難過的原因,一個是因為消費主義高漲,使人們不斷追求外在物質的滿足,另一個是個人的思考典範沒有適當轉移,仍停留在過去的思維。


這兩個原因都會造成內心的貧窮,然而內在決定外在,精神的貧窮也會帶來外在的貧窮。所以對於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我覺得所謂的90%的窮人和10%的有錢人,除了用外在財富來區分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內在的富有程度來區分。而所謂的內在富有是指擁有什麼呢,其實指的就是智慧,尤其是在重視智慧資本的知識社會中,有智慧和沒智慧的人,也一樣會形成M字型的分配。因為持續學習的人永遠知道自己學的不夠多,而無知的人則自認為什麼都懂,不需要學習,這兩者間的知識鴻溝會越來越大,關於內在財富的M型社會儼然成形。



至於要怎麼樣增加自己的智慧呢?持續終身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根據8月份遠見雜誌的調查,收入越高的人,閱讀頻率越高,以收入來看每月收入7萬以上的民眾看書最多。調查也指出而且窮人和有錢人看的書並不一樣,窮人看的大多是很具體的例如考試用書、或內容空洞的書,如漫畫、小說、八卦雜誌,有錢人看得則是一些較抽象的書,例如可以提升內在層次的書、或是一些商業管理的書籍。美國勞工部也有做過統計,越有錢的人,家裡的書櫃越大,而窮人則用他最大的能力,買最大螢幕尺寸的電視。

不論從一開始討論的M型社會的問題與爭議,或是後來討論的影響內在貧窮與富足的關鍵因素,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觀念,也就是按照別人安排好的劇本來過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應該拋開既定的規則,像大前研一在《即戰力》最後一章所講的,「設計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政府政策、媒體網路大量的資訊、父母長輩的建議或是自己過去成功失敗的經驗,這些以往視為理所當然、只需要照做的規則,現在都只是一種選項而已,而要如何選擇就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囉!


最後和大家分享查爾斯‧韓第在新書《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中的一段話:「面對超及市場成排的早餐麥片,我們大多數人會直接抓起熟悉的盒子就走。在人生的新超級市場裡,怎麼過活、要做什麼,有大量的選擇,我們可能猶豫不決,或是在一次抓起熟悉的舊日生活和習慣,而我們本來明明有機會去質問、搜尋,設法使世界為我所用,而非我為世界所用。



相關文章推薦:

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

勇於冒險
穩定其實不穩定
保證獲利的投資!
能把學習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把自己賣出去!》人微言輕力量大
正向心理學:快樂適應 & 享樂跑步機
投資心理學:信心 & 一勞永逸
投資心理學:從眾 & 自我因循
周舜欽 接受台師大學術訪談 Q & A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 《川普清崎點石成金》創業家 5 大特質
《看見價值》華倫‧巴菲特 の 自我投資之道
臺灣理財教育 の 發展背景 & 私人研究
買我!》你要和誰做生意?邊緣系統 or 前額葉皮質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高學歷泡沫 & 學貸泡沫
《贏在終點》三缺人才成功法則
輕鬆駕馭意志力》別把渴望當成快樂!
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為何要有錢&如何變有錢?
《樂在工作》找到工作的意義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創業竅門


相關授課影片推薦:
周舜欽 接受TVBS專訪「拒當窮忙族」
《正向心理學》快樂適應 & 享樂跑步機
演化的侷限:最有錢不一定最快樂
《找出勝算的技術》經濟參與者的 4 種類型
你要和誰做生意?邊緣系統 or 前額葉皮質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學校教育 VS. 終身學習
但願我18歲就懂的成功學》學貸泡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上)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下)
輕鬆駕馭意志力》別把渴望當成快樂!
社會教育:知識解放 3 層次
《信任的力量》資訊時代的不信任感
新富餘》外延式成長VS.內涵式成長
社群學習:助你對抗從眾&活出自我
教育機會不均等:成人教育最嚴重
《血汗超商》千萬別加盟連鎖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